信息详情
民族音乐特点与风格分析
【摘要】民族音乐是在特定地域环境和历史背景下所形成的对民族生产生活的艺术化写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音乐是管窥毛南族人风俗民情的主要窗口,它折射出历代毛南族人的精神情感和价值追求。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毛南族音乐所显露出的鲜明特点和风格,洋溢着别致的美学内涵。于一定程度上而言,明确毛南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是在剖析美学内涵的基础上促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之一。
【关键词】毛南族;民歌音乐;特点;风格
虽然毛南族是我国众多民族中人数较少的一个民族,但是却拥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并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毛南族文化。毛南族音乐不仅是毛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更是毛南族文化的艺术底蕴。毛南族音乐主要包括毛南族的民歌、乐器和舞蹈,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代表着毛南族人的审美理想和精神信仰。以民歌为主要内容的毛南族音乐旋律性和实用性较强,这也造就了其直接抒情、朴实浪漫的音乐风格。对毛南族音乐风格和特点的辨析可以让人们更直观地了解毛南族音乐的魅力所在,帮助毛南族音乐在多元文化的格局下实现良性传承和发展。
一、毛南族音乐的形成与发展
与我国很多少数民族一样,毛南族族人也酷爱歌舞,音乐已经融入他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歌传情、以歌达意已经成为毛南族的一个传统习惯。几乎每个村寨、峒场都有若干个非常出名的歌手或歌师,这些歌手、歌师会得到他人的尊敬,用“劳者歌其事、恋者歌其情”来形容音乐在毛南族生产生活中的地位毫不夸张。唱歌是毛南族人最喜爱的文娱活动,小到聚会、大到过节,毛南族人都要唱歌,用音乐来表达其情感,而且,毛南族人在歌唱时,词曲大都随编随唱,自由灵活。除了随编随唱的民歌之外,毛南族的音乐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具有固定体裁的音乐体系。早在远古时期,毛南族人便采用古歌谣和古咒语的形式来演唱民间歌谣。受当时文化背景的影响,当时的毛南族古歌谣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耕种、狩猎等生产生活状况,但更多是反映请愿、祭祀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内容,这种古歌谣或古咒语都是口头流传,大多已经失传。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毛南族的音乐体系逐渐完善,尤其是在元朝之后,在古歌谣和古咒语的基础上,毛南族人结合其所生活的社会背景和日常生活状况创作出大量的歌谣,并广为流传。从现存的史料可知,封建王朝时期毛南族音乐从创作内容上逐渐分化为劳动歌、儿歌、风俗歌以及苦歌等几个方面,其艺术表现与古歌谣、古咒语相比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动乱的封建王朝统治下,毛南族音乐只是在内容上有了基本的分类,但是并没有形成完整的音乐体系。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毛南族人生活状况的改变以及国家对民族音乐艺术保护措施的实行,毛南族音乐才被凝练出完整的文化体系,根据不同的依据在体裁、内容、形式上有了具体的分类。此后,在对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背景下,毛南族音乐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产生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二、毛南族音乐的主要特点
(一)内容丰富多样毛南族音乐有着非常丰富而多样的内容,并且这些内容都有着详细的划分依据。具体而言,毛南族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毛南戏以及传统祭祀乐舞,民歌、戏曲和传统乐舞各有所长,各具魅力。如果按照内容对毛南族音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神话歌、史歌、情歌、劳动歌、风俗歌、苦歌、儿歌和讥讽歌等近十类;从形式上对毛南族音乐进行划分的话,可以分为欢、比、耍、排见和师公调五类。其中,“欢”是毛南族人在喜庆节日时在主人家中演唱的音乐形式,具体分为“欢草”和“欢单”两种类型。“欢草”被叫作“喔喂歌”,因为其歌曲段落末尾常以“喔喂”这一衬词进行修饰;而“欢单”由于歌词段落末尾用“啰喂”修饰,因而也被叫作“啰喂歌”。“比”主要是毛南族人户外所唱歌曲的统称,具体有“比条”“比单”“比早”和“比三组”四种形式。“耍”是毛南族音乐中的一种小调,它轻松活泼、自由灵活,可分为“比耍”和“欢耍”两类。“排见”是一种叙事类歌曲,其内容主要是一些人物或者神话传说,歌词对仗工整、韵律感强,一般是由年长的歌师在热闹喜庆的场合独唱。“师公调”是毛南族人在宗教仪式如还愿、祭祀等场合中师公们唱的歌曲。此外,乐器和舞蹈也是毛南族音乐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毛南族乐器主要有法器类乐器、击奏类乐器和鼓吹类乐器,法器类乐器有铜铃、师刀等;击奏乐器有长鼓、小铜鼓等;鼓吹类乐器有唢呐和长号等。多姿多彩的毛南族民间舞蹈一般出现在重要的场合,如师公进行宗教活动时,热烈奔放、活泼诙谐的舞蹈与音乐相和相生。
(二)调式平稳,旋律流畅毛南族的音乐大多采用五声羽调式或宫调式,以“欢草”的音乐歌词为例,每首歌由八句歌词组成,每句歌词为五言,并且分为三节来歌唱,叠唱为十二句,也就形成了“一二三四、五六一二、七八三四”的结构,这样勒脚歌的形式韵律感很强。另外,毛南族的音乐也可以叠唱偶句歌词,因而形成了由相似的上下句组成的复乐段,其中第一段止于羽音,第二段止于宫音,羽宫相互交替,形成了调式平稳的毛南族音乐。在旋律方面,毛南族的音乐也相对平稳,很少出现五度以上的跳跃,而且其旋律的铺展手法主要是重复。如“耍”这种小调中的儿歌,虽然没有字数的限制,但是其所有的词句都用一种曲调,并且只有单声部和二声部两种,音乐节奏轻快随性,旋律流畅活泼。毛南族的妇女经常在抱小孩时即兴哼唱,其流畅的旋律就如汩汩清泉流动,让人全身放松。
(三)实用性突出毛南族的音乐与族人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说毛南族音乐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音乐已经成为毛南族人民俗生活的重要内容。无论是日常的叙事聚会还是有仪式性的喜丧之仪,毛南族人都离不开音乐,也正是因为音乐的存在,让毛南族人的日常生活具有了艺术底蕴,让喜丧奠仪更有了仪式感。音乐对于毛南族人的生活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除了从上文中所提到的劳动歌、风俗歌、苦歌以及情歌等以内容划分的音乐类别,可以看出毛南族音乐的实用性之外,还有很多的日常小调也能凸显出毛南族音乐的实用性,如栏门歌这类歌曲是在婚娶仪式中新郎迎接女方母亲进屋的一种歌舞形式。这类歌曲较为传统,一直流传于毛南族民间,新郎会即兴填词,甚至以舞伴歌,对于活跃婚礼气氛有着很大的作用。毛南族音乐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种体裁,但这些内容和体裁都可以根据场合、对象和内容进行即兴改动,以让音乐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这便是毛南族音乐实用性的集中表现。
三、毛南族音乐的主要风格
(一)和谐唯美,浪漫自然毛南族音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叙唱人类起源及创世神话的民歌,如《创世歌》中叙唱的人类诞生以及《女娲歌》中唱的女娲造人,这些民歌代表了毛南族先民对世界、自然和天人关系的最初理解,虽然较为原始,但也体现了他们唯美、浪漫的审美意识。除了神话歌之外,毛南族音乐中的劳动歌、情歌等歌曲都蕴藏着毛南族人对浪漫主义和美好愿望的追求,是音乐艺术和民族意志完美结合的表现。《红筵开坛歌》是毛南族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之一,这一民歌作品中对毛南族人为了生存和发展所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进行了赞美,整首歌曲洋溢着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和和谐理念。毛南族音乐中还有很多像这样具有深远意境的乐曲,这些乐曲无不将毛南族人浪漫、坚韧的民族性格融入其中,辅以婉转的曲调显得更加悠远、浓郁,富有一种自然的艺术气息和魅力。当然,为了让音乐更加具有和谐唯美、浪漫自然的风格,毛南族人除了把艺术审美和民族意志嵌入到音乐当中,还采用修辞手法让乐曲具有一种美轮美奂的意境和直达心灵的力量,拟人、排比、比喻、借景抒情等都是毛南族音乐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修辞手法的装点下,毛南族音乐达到了诗化的效果,形散意不散,朗朗上口、亲切自然。
(二)朴实直接、精神饱满毛南族音乐所蕴含的情感充沛,并且会直接将朴实的情感抒发出来。这种情感有苦有乐,有悲有喜,但却会让人在悲喜忧乐的交织之中感受到一种生命力,而音乐中蕴含生命力来自毛南族人的饱满的精神。毛南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对情感的渴望从来不会在音乐中掩饰,如《今晚凤凰飞进村》这一情歌直接表达除了毛南族人对亲朋好友到来的喜悦之情,还有《花竹帽儿伴我进入甜梦里》将年轻人对爱情的憧憬和渴望表达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直接抒发朴实而真挚情感的歌曲在毛南族有很多,它们反映着毛南族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同时也通过情感的表达让音乐具有了一种不落俗套的风格。音乐除了表达情感之外,还被毛南族人用来刻画生活,进而反映出毛南族人的精神世界,如《牧羊歌》《打猎歌》《采茶歌》等均通过对生产生活状况的刻画与描写,反映出毛南族人勤劳务实的精神品质。除此之外,还有《三九的传说》等民歌则通过对一些史诗或根据史诗虚构的故事,叙唱表达出毛南族人面对压迫勇于斗争和反抗的精神。总而言之,生活有百味,毛南族的音乐便有百感。通过音乐,毛南族人将他们饱满的精神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而由于情感的表达和精神的传递,毛南族音乐形成了一种朴实有力的艺术风格。
四、结语
音乐作为一种最为常见的艺术形式,来源于生活,其特点与风格的形成往往与创作者的生存、生活环境和精神世界有着紧密的联系。毛南族音乐在悠久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包括丰富内容、多元体裁和鲜明风格在内的艺术文化体系。作为中华乐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毛南族音乐应该在明晰其特点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传承、发展和创新,在新的文化语境下绽放其魅力。笔者从内容、调式旋律和应用性三个层面对毛南族音乐的特点进行了总结,同时结合相关曲目对毛南族音乐的风格进行了归整。明晰毛南族音乐的特点和风格,是为了给更多的人打开一扇了解毛南族音乐文化的窗户,促进毛南族音乐在新时期的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