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信息技术教学要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
注重现代意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根据现代信息时代特征而提出的新课题。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落脚点,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所谓现代意识是指人们对现代社会现象的反映。具体包括:自学、创新、问题、主体、合作、信息、道德、法制、环保、应用等意识。在实施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真正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并能推动社会更快地向前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现代意识呢?
一、有的放矢,培养自学意识。
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迅猛增长,人们在完成了青少年时代的各级学校教育之后,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进步。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人类已有的文化财富和人类历史所创造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以及不断求知的意志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不仅把学生领进知识的大门,更重要的是把打开知识的钥匙教给学生,使学生既学会教师传授的知识,又会学教师没交给的知识。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时,首先要强调自学要有目的性,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其次在学习之后应归纳知识要点,操作步骤,找出难点、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并试做课后习题。最后要引发思考、查询资料或向人请教。这样通过自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了学生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明确目标,激发创新意识。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在谈到一个成功者的经验时说:“科学的最高目标是要不断发现新的东西。因此,要想在科学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可见,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当前课堂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如制作一组演示文稿时,老师运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出现一张张生动的画面并配合轻松悦耳的音乐,为学生营造出和谐欢乐的学习氛围,接着教师问学生:“你们想不想亲手试一试呢?”以此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来一场:“看谁的作品最好”的竞赛活动。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商量,主动参与。最后,召开“作品展览会”,由学生自己点评好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一次次的失败与成功,培养了学生们勇于进取、不甘落后的创新意识。
三、理清思路,树立信息意识。
信息(Information)是指以声音、语言、文字、图像、动画、气味等方式所表示的实际内容。在当今这个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社会中,信息成为了比物质材料和能源更为重要的资源,以信息的生产为中心,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在信息社会中,谁能获得信息技术和其他前沿技术的优势,谁就能在一日千里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相反,谁不善长技术创新,谁就会被甩在后面,而且差距以惊人的速度拉大。为此,信息技术教师要树立起学生强烈的社会信息意识责任感,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交流和呈现等各种信息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如提供一个“SARS── STOP”的主题,让学生通过INTERNET获取知识的实践操作明白:当他们想了解某一事物时,到哪里、怎样去寻找资料,以及怎么样理解这些资料等。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又树立了学生强烈的社会信息意识,正如信息未来学家尼葛洛庞帝所说的“学会学习关于信息的信息”。
四、设疑激趣,培养问题意识。
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故学生在学习中没有问题就没有兴趣,没有思维,没有创新。上课时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学会生疑,学会提问,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进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当学生提的问题不具体或没有中心、或有点模糊时,教师应帮助学生归纳整理出一个中心问题。比如,新授幻灯片的制作时,学生会急于发问:“幻灯片是如何制作的?”这是一个模糊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分析:制作一张精美的幻灯片需要文字、图形、图像的制作以及声音的导入和模板的使用问题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引导、训练,定会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质疑”的习惯,养成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五、创设情境,确立主体意识。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未来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充分尊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尽可能地多给学生自由展示的时间空间,使他们主动探究、主动参与,指导帮助他们观察、分析、综合、归纳、迁移、猜想,最后解决问题,形成意义建构,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运用“任务──驱动── 建构 ”或“问题──探究──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体。信息技术操作性强的教学内容:Word的处理、Excel数据的处理与分析、Internet基础、网页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制作等,都应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自己获得熟练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互助协作,增强合作意识。
“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合作学习不仅是有效学习的手段,而且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世界上许多重大发现、发明往往是多人共同合作的结果。教学中,教师的着眼点应重点放在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如在校园网络环境下,教学制作网页时可以采用“资源利用──主题探索──合作学习”模式。教师提供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网址和资料搜集方法及途径,组织合作学习小组,并根据需要开展协作学习活动,如竞争、-辩论、设计、问题解决或角色扮演等,小组成员“同荣辱、共患难”。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提高了学生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七、善于疏导、加强法制意识。
法制意识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渗透《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国际联网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等法规知识,列举青少年利用计算机犯罪的具体案例进行教育,要求学生合理使用各种软硬件资源,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合法公民。
八、明辨是非,提高道德意识。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我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可以成为传播暴力,散布信息垃圾,侵犯他人权益以及进行其它违法犯罪活动的工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意识的教育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游戏与学业之间的关系,谨慎结交网上虚拟社会中的朋友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做到正确识别是非、真假、美丑,主动吸纳那些对自己身心发展有利的信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
九、联系社会,渗透环保意识。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适宜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在不断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时,却遭到了人类极大的破坏和浪费。如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全球增暖(温室效应)、气候异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沙尘暴、淡水资源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环境恶化已经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社会和动植物的生存与持续发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结合环保意识的教育,给予这方面的课题的研究,制作相关的网页、编辑相关的小报,能使学生把信息技术知识和环境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好地球,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自己”。
十、注重实践,提高应用意识。
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式。在教学中,老师应努力发掘有价值的专题活动、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渗透应用意识,体验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的便利。比如,学习EXCEL表格处理后,要求学生对学校、班级的各种数据的处理;利用WORD编辑知识,要求学生完成电子作文、板报等,并用E-MAIL发往教师及同学进行批改。这样日积月累学用结合,提高了学生良好的应用意识,养成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并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而言之,注重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全面的教育,是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也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以上所述,只是笔者的管窥之见,学校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要多形式多渠道的进行,把学生现代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浙江省武义县教研室 李文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