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探古诗教学中绘画的作用
古诗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虽然不太大,但是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语言文字学习材料。特别是自新课标颁布以来,古诗教学的地位越显重要。《新课程标准》中要求小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这些诗文,无论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堪称出类拔萃。那么,如何顺应新课标的要求,运用这些佳作,培养青少年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其文化素养、激励其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呢?
笔者在教学古诗过程中,发现许多诗本身就是一幅图画。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学生乐于画画,愿用图画来表达他们思想的心理特点,我认为在古诗教学中融入绘画因素,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以画明诗,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对品析语言、揣摩意境有很大帮助。“诗”“画”结合学古诗,立足于主动参与,有所创新,应从以下几点出发。
一、听诗以明画意
大凡文学作品,人们的理解中都掺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正如“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的意象在每个同学心中的体验是不一样的。在诗词理解上,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仔细聆听,掌握大意,达到胸有成“画”。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想象,体味诗中景象,再说一说为什么会有这些景象。答案不可统一,以调动学生兴趣,积极参与。如《早发白帝城》一课,听完诗录音朗诵后,学生很容易举出下列景物:白帝城、彩云、青山、轻舟————-这时,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头脑中大致出现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图画。又如教学《泊船瓜洲》这首诗,在听了录音朗读后,学生马上说出了以下的景物:水、船等。接着,教师适当引导学生想一想可能还有哪些景物,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一说,最后再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选取这些材料,引导学生去揣摩文义。
二、读诗以构画图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话道出了感情朗读在古诗教学中的特殊地位。,每一首诗都反映了特定的时代背景或诗人的心境,要真心理解一首诗,就应设法使学生入境,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把古诗读得更真切,理解得更透彻。教师引导对关键词的欣赏,体味用词的精妙,也离不开学生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应完成以下问题:1、为什么要以这样的节奏读?2、诗人为什么选取这些景物来写?3、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用得好,为什么?学生在自主发现的过程中探寻景物安排的妙处、“画”的细节以及色彩的搭配,重点的确立也就水到渠成了。在作画的过程中,对于诗的细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作出增删,然后再小组共同欣赏、评议。学生个人阐述理由,小组成员作出评议,在小组中修改,在讨论中明晰。
三、品画以悟诗情
为启发学生的联想,引发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发现诗与画的搭配,老师也可引举一些诗画,如“野渡无人舟自横”、“床前明月光”等。品诗析画,以画明诗,让学生对诗产生浓厚的兴趣,再检查自己的诗画有哪些不如人意的地方,进行分析探究:我的画是否能完整表现诗意,有明月更好的表现手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绪后,再在细节上下工夫,让学生在独特的视角中发现诗的意蕴,诗情也就凸现出来了。这时候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创作最后的定稿图画。如《早发白帝城》一诗,有的画出彩云缭绕的白帝城,有的画出白帝——江陵线路图,还有的画上长江三峡的壮丽风光,配上诗句,图文并茂。
四、借画以入诗情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学生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其实也是他们结合自己的体验逐步理解诗情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只有调动了情感因素,古诗才能学得活、学得灵。《早发白帝城》中的三幅画,都能反映作者被无罪释放后的美好心情,这是“画”的精义所在。借一幅形象生动的图画,表达了它的思想,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达到了加深理解古诗、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用绘画的方式学古诗,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放飞了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调动了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使学生体会到创作的快乐,同时也在创作中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