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校首页

信息详情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6日]
 
 
 
 
、课题研究进展
 
1.成立课题小组
2017年1月,我校课题“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开题以来,学校迅速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以金明、高向红、王琴、姚建芳、蔡雪琴、陈燕等12名成员组成课题研究小组。
2.加强课题研究
学校在课题负责人的带领下,多次召开课题组长会议,明确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标以及研究方法,制定了详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学校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查漏补缺,以期不断完善,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新要求,部署安排下阶段的工作。课题研究开展以来,学校开始着手编写诵读校本教材,规定诵读内容,定期开展诵读课研讨活动。学校师生全员参与,课题组成员全情投入。
3.教师业务培训
1)加强理论学习。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定期组织集中学习,提高课题研究参与成员的理论水平。
2)充分利用学校图书室的平台,借阅各种教育专著、教育杂志。
3)听取专家讲座、报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不断推进。
4)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听课活动,以此开阔教师的眼界,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5)鼓励教师上网查阅资料,学习理论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增进横向
交流。
4.营造诵读氛围
学校围绕“书香润心田,经典育圣贤”这一理念,对全校的校园文化进行规划,努力营造出浓厚的经典氛围。
1)学校建设了富有内涵的柏庐“三园”。即柏庐园、义方园和采诗园。点缀在校园各处的“阅读者”“悟”“阳光雨露”“棋道”“希圣桥”“家训廊”等文化小品,引人入胜。
2)布置主题明确的柏庐“五楼”。分别设计一个教育主题,对应布置有论语佳句、经典诗词、励志名言、传统节日知识及诗歌、童话名篇和绘本导读。
3)设计与众不同的墙壁文化。学校楼层上巧妙布置有“书香悠悠”“书香柏庐”等读书橱窗,校外围栏上布置有展示师生读书活动和成果的“柏庐之窗”,展板上不间断地呈现着学生读书的收获。
    4)建设独具特色的室内文化。每班配备书柜,开辟诵读栏、诵读角,进行“最美小书橱”和“最美诵读角”评比,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
5)每日定期播放以“治家格言”为主题的歌曲。学校还从《治家格言》中精选三段歌词,分别谱曲成《来处不易》《未雨绸缪》《受恩莫忘》,每天定时播放,让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
5.创建校本课程
学校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初步摘选、编印了《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柏庐孩子品美文》《柏庐孩子诵经典》《读书志在圣贤》等图文并茂的校本教材,在低、中、高年段分别开设诵读课程,开展教学。其中,《柏庐孩子学古诗》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一至六年级学生必背的古诗,要求每位学生每学年完成40首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主要从朱柏庐先生的著作《治家格言》中选取20条精华内容,审定编成。《柏庐孩子诵经典》,分上中下三册,分别收录了《三字经》《弟子规》《声律启蒙》《笠翁对韵》《论语》《幼学琼林》《大学》《中庸》《道德经》等经典作品。
6.确保诵读时间
    我校针对小学生特点,缩短每次诵读的时间,让学生不至于生倦。“晨诵午读课吟暮省”是学校每日经典诵读的具体要求,早晨十分钟、课前两分钟为统一诵读时间,午间十分钟为自由诵读时间,晚上半小时亲子诵读时间。
7.探究课堂模式
积极探讨校本课程和以经典诵读为基的阳光大阅读课程的上课模式。通过收集课题组实验教师的指导课教案、各年级教学目标、困惑等,在课题研究会上,围绕存在的问题、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多次探讨会,使实验教师们对课堂模式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收集大量的声音和图象信息,循序渐进地组织教学,使学生能更直观更形象地感受领悟经典中独有的文化魅力。通过声音、图象以及不同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各项感官参与教学,使得学生能够享受阅读的乐趣,同时,教师个人素养也能得到提高。
8.进行学科整合 
1)诵读与音乐整合 
将经典的内容插上音乐的翅膀,在课堂上给经典的古诗词配上节奏,用快板吟诵《治家格言》,或者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深情吟唱。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了经典文化的陶冶也能受到音乐的感染。在语文课上,根据诗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播放适当的音乐,能为课堂注入无限的艺术魅力,学生会随着音乐节奏产生心灵的共鸣,引发审美的愉悦,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给古诗文的背诵带来了一缕新的春风,又为学生音乐智能的发展创新了教学方式。   (2)诵读与美术整合 
“画是有形诗,诗是无形画,诗画同源”,两者的同质性决定了两者结缘的可能。因此我们将诗词引入美术课堂,以诗词为画题,任由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画心中所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在诵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孩子们以诗为内容,描绘出诗中的意境,使孩子们在品诗作画时,入情入境。也可以借助配画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对图画的观察,使孩子们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在有了生动的表象的前提下,他们更易品明诗意,自然也就减轻了学习的难度。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品评、鉴赏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
9.开展多彩活动
学校还通过各种活动丰富诵读形式,让学生玩中乐,乐中学,使古诗文诵背活动成为一件乐事。如:每周四的午间休息时间开展班级诵读“联谊日”活动;红领巾广播增设每月一个主题的诵读“露一手”栏目;成立国学社——论语诵读队,每天早上集中诵读,培养“诵读小能手”;每年四月和十月,学校举行“阅(诵)读节”,通过“班班诵比赛”“诵读知识大比拼”“诵读擂台赛”“亲子诵读比赛”等活动,评出“阅读明星学生”“阅读明星教师”和“书香家庭”,编辑“好书伴我成长”,“诗配画”,“书写治家格言”。活动与生活、时代、热点接轨,让学生全员参与,体验成功,享受快乐,让经典文化重焕活力。
10.制定评价体系
    对经典诵读进行评价是一个难题,学校除了采取评选“诵读小状元”和“诵读示范班”等传统形式外,还创造性地借鉴其他艺术领域的方法,采取如下形式进行诵读评价。
1)诵读考段,加强督促指导。
考段时分抽签必考和自选两部分,自选的形式可多样,如吟诵、歌唱、表演、作诗、诗配画、展示诵读本、办诵读小报等;按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实施免考制、加分制。要求考段达到要求后先敲下段位章,一年后复考,再发段位证书。要求学生毕业时必须取得四段证书,获得更高段位证书的学生在评优时优先考虑。
2)建立档案,积累实验资料。
建立诵读档案,清晰反映每一位学生在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每一年的诵读情况,充分反映学生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诵读过程。档案根据各年级必背篇目,设计成表格形式,按每一年级的诵读要求,对学生的诵读数量、诵读进度、诵读质量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教师的可操作性强。
3)多维评价,榜样示范激励。
建立“传统美德行为打卡”机制。学生们在读读背背中,懂得了“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在议议写写中,懂得了“仁爱”“诚信”“好学”“知礼”等中华传统美德。在获得积累知识的同时,为自己平日的行为习惯进行“打卡”,如记录每一天的进步,每一周的善事,每一月的家务劳动。学生德和行在不断进步,为自身的健康成长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4)评定等第,记录诵读情况。
在学生的素质报告中,还专门设了“经典诵读”一栏,结合学生平时诵读情况和诵读档案上记录的学生进展状况,综合评定其诵读等第,成为其学业成绩的一个方面。 在学科老师寄语一栏中,会记录孩子本学期的诵读情况,这是孩子诵读路上一条清晰的成长轨迹线。
11.在学校网站上建立了“十三五”课题网站,加强了课题管理,也促进了课题组成员间的互相交流。自从课题申报以来,课题各项活动踏实进行,管理严格,活动资料规范、齐全,而且能及时上传至网站,课题工作项项落在实处。
 
二、课题初步成果综述
 
本课题自2017年1月经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积极开展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
1. 教师素养得到了提
 (1)学校围绕课题研究编写了《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柏庐孩子品美文》《柏庐孩子诵经典》上中下册《读书志在圣贤》(出版)等校本课程。
2学校围绕课题研究多次组织对内对外的评优课、示范课、实验课和汇报课等实践活动在江苏省中小学“经典诵读”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我校陈燕老师执教了《国学》第一册上的《三字经昔仲尼》经典国学展示课,沈剑雅老师执教了柏庐经典诵读校本教材《柏庐孩子读家训》第十课“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在开题论证活动中陈燕、沈剑雅老师分别执教了国学经典《三字经 首孝弟》《论语  学而时习之》。2017年10月昆山市教育局在我校举办了昆山市中小学书香校园建设推进会暨首届亲子节启动仪式。本次活动中,我校骨干教师蔡梅芳执教了《三字经昔仲尼》经典国学展示课,谢琳执教了《西游记》导读课和蔡燕芳执教了现代诗《幸福》的诵读与感悟,以此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学习中华优秀文化,并学习做勤奋好学、孝顺父母的阳光柏庐“小圣贤”。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贯穿于每个学期的教学活动中,涌现了一批有特色的优质课,尤其是一批青年教师在经典诵读的课堂教学中崭露头角。
3多名教师的论文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和获奖。课题组撰写的《在经典诵读中,提升办学品质发表于《华夏教师》2018年4月下;陈燕老师撰写的《经典作伴 圣贤为友》发表于《华夏教师》2017年12月下;陈燕老师撰写的《发掘诗词蕴含之美 体会诵读蕴含之乐发表于《语文世界》2017年9月刊。陈燕老师撰写的《让低年级经典诵读课堂充满活力》获第“十五届”蓝天杯教学论文三等奖蒋晓菁老师撰写的《丰富古诗的教学内涵,让古诗学得饱满》获2017年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
2.学生语文素养得以提
1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学生耳濡目染、反复诵读,浸润在中华灿烂的传统治家文化中,学校评选 “诵读小状元”,让们对诵读充满兴致诵读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经史典故,学生的语言素材更加丰富,语言表达更加灵动。我校创办的新叶文学社办得一期比一期好,孩子们一篇篇感人的习作发表在各个少儿报刊上,这些成绩的取得都与经典教育分不开。
2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校举办了各种形式多样的经典阅读活动。2018年我校被评为昆山市首批“书香校园”2018年4月21日上午,我校诵读队表演的《唱响治家格言》拉开了第十三届昆山阅读节活动的序幕;在接下来的诵读比赛中,我们的老师、学生全力以赴,在2017年5月底我校诵读队节目《不该被遗忘的故事》获得苏州市第十二届经典美文诵读大赛集体组特等奖;《忆恩情》获得苏州市第十二届经典美文诵读大赛亲子组特等奖;在2018年5月,我校的诵读节目《厉害了,我的国》《最美的语言》获得第13届苏州美文诵读比赛特等奖和二等奖……一次次活动和比赛,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掀起了校园诵读热潮。
3.学生人文素养得到浸润
最是书香能致远,柏庐学子读经典书,做有根人。通过学校举办的“三礼四节”“诵读节”“阅读节”“亲子共读”“亲子读书会”等活动,柏庐学子懂得为下班的父母端上一杯茶;吃完饭主动收拾碗筷、扫地;对长辈的礼貌也多了……家长们说,经典诵读让传统文化走进了孩子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勤学励志,笃学健康,柏庐学子传承美德,做真善美的人。
4.书香家庭的建设得到落实
我校开展经典诵读以来,背经典、唱经典、演经典蔚然成风,“书香润心田,经典育圣贤”已经成为柏庐实小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一举措取得了广大家长的支持。家长开始给孩子购买相关的书,自己也积极地参与进来诵读,在家里和孩子一起背古诗。在这种氛围中家长与孩子不仅是学习的交流,而更多的是心灵的交流,感情的升华,经典诵读无疑是构建书香家庭的途径。
通过开展经典诗文诵读活动,全体师生都深刻体会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用诵读为师生打造亮丽的精神底色,用洋溢的书香去感染熏陶每个孩子,“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书卷气洋溢在柏庐每一个学生的举手投足、眉宇飞扬之间。学生们牢记柏庐家训“读书志在圣贤”, 在诵读中变得更加遵纪守则,有礼有节。他们孜孜不倦地学习着,健康快乐地成长着,在柏庐文化的滋养下,学做昆山新一代“圣贤”,为学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1.我们目前传承的治家文化有些拘泥于朱柏庐的《治家格言》中。诵读经典要为治家文化服务,因此诵读的经典诗文要与治家文化有关联的,要将传播治家文化的经典诗文收集起来,按照“勤、俭、和、善、孝、仁、诚、真、律、谨、预、省、简约、感恩”十四字分门别类,扩大治家文化的传播范围,收集古今中外更多的家训,即立足于《治家格言》又能超越《治家格言》,学生能更全面传承传统文化和治家文化的精髓。
2.治家文化还未完全落实到学生的平时的行动中,我们要继续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活动,如:走进社区,吟诵经典;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将治家文化落实到平时的生活中,继承我们中国的传统治家美德。
3.如何更有效提高课题研究人员的文化底蕴?如何提高教师的课题论文写作数量与质量?经典的东西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蕴涵着深邃的思想和理论。即使只要学生略知一二,教师也必须知之到相当深度,如若教师还只一知半解,自然很难在教学中随心所欲,所以对于每一位实验的老师的语文素养都存在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学校以后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资培训,丰厚教师的自身文化底蕴,努力加深对经典诵读内涵的理解,努力探索多样的经典诵读课型。
4. 我们在课题研究实践的过程中,不仅仅局限于在语文、音乐、美术课堂上指导诵读经典,还注重国学经典与其他学科、活动的有机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治家文化。比如我们把国学经典和品德与生活信息技术、英语等学科整合,学生升入三年级以后,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于是我们就以兴趣班的形式组织部分三至六年级学生有针对性地到网上去浏览、搜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知识,以拓宽他们的视野,丰厚他们的国学底蕴,制作经典诵读电子小报,在英语课上教授孩子用英语的形式诵读经典等。
、下阶段研究计划
1.主课题研究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要做好协调统筹,统一安排,有明确、系统的规划,学校各条线工作要为主课题研究保驾护航,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时,在修订完善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各子课题(研究内容)的研究计划,我们将继续在教师的子课题研究有效指导策略上做文章,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的划分,让子课题更好地用来服务课题研究。
2.通过教学沙龙论坛、课题会议、学科整合、学生作品展示、开展丰富的诵读活动等一系列举措,推进各子课题的建设,并收集、积累相关的过程性研究资料,选择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以取得带有规律性的认识。
3.我们将根据前一阶段的研究情况,对阶段性研究成果作系统的整理,尤其是对前段研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针对前阶段存在的问题,特别是挖掘的经典诗文要与治家文化有关联,按照十四字进行归类,落实到传承治家文化这一目标上。明确每一项研究内容要如何细化,哪些教师参与?什么时候完成?完成的时候能出什么成果?随着课题研究逐步深入,愈加深刻地感受到,科研是完善教育、提高老师科研能力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因此,主课题研究将一如既往、求真务实。
4.准备结题鉴定。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基于学生传承治家文化思想下的诵读课程研究进行理性层面的规律性总结和典型案例的实证性验证,撰写子课题的工作报告和总课题的研究报告;结集论文、学生作品汇编,出版校本教材。召开研究成果鉴定会,接受课题研究成果鉴定组的评估鉴定。
 
、课题研究初步研究成果
 
(一)理论成果
1)校本教材
《柏庐孩子学古诗》
《柏庐孩子读家训》
《柏庐孩子品美文》
《柏庐孩子诵经典》上中下册
《读书志在圣贤》(出版)
2)论文发表
◇在经典诵读中,提升办学品质/课题组
(本文发表于《华夏教师》2018年4月下)
    ◇《经典作伴 圣贤为友》/陈燕
(本文发表于《华夏教师》2017年12月下)
◇发掘诗词蕴含之美 体会诵读蕴含之乐/陈燕
(本文发表于《语文世界》2017年9月刊)
3)论文获奖
◇《让低年级经典诵读课堂充满活力》/陈燕
(本文获第“十五届”蓝天杯教学论文三等奖)
◇《丰富古诗的教学内涵,让古诗学得饱满》/蒋晓菁
(本文获2017年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三等奖)
(二)实践成果
(1)课题研究课:
陈燕老师执教了《国学》第一册上的《三字经昔仲尼》经典国学展示课
沈剑雅老师执教《柏庐孩子读家训》第十课“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蔡梅芳执教了《三字经昔仲尼》
谢琳执教了《西游记》导读课
蔡燕芳执教了现代诗《幸福》
    2)学生《诗配画》汇编
3)学生书写《治家格言》汇编
4)《柏庐孩子学家训教案集》
5)《新叶文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