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浅谈小学体育课中的情感教学
[发布时间2019年6月26日]

浅谈小学体育课中的情感教学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  陈婷婷

摘要:情感教学是一门新兴课题,符合学生身心协调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的需要。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小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较高,适合开展情感教学,但同时也发现小学生和体育教师的情感交流非常稀疏,造成了体育教学的不健康发展。情感教学本来就存在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是重视不够,很多人也忽视了它的存在;如今它被提到一定高度,经过体育教育界的重新审视后,就几类情感教学方法进行定义。

 

关键词: 情感教学;小学体育课

1  前言

 

新课标带动了教育改革,指引出一个体育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的体育教学,更强调师生的互动、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强调学生情感和个性的发展。情感教学的出现,是新课标下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补充。现行的小学体育教材经过多次改革,选用的都是一些流行的体育项目和健身理论,饱含着韵律美、形态美及情趣美等诸多美感,更储藏着不少的情感因素。而且体育课本身就是很强调行为美感的课程,对于情感教学的开展,是相对其他课程所独有的有利条件。所以研究就小学体育课上的情感教学展开讨论,希望能对目前的小学体育教学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小学体育课中的情感教学。

 

2.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

通过有关参考文献,资料的查阅中得到借鉴和启示,以帮助本研究的深入探讨。

 

3  结果与分析

 

3.1 情感教学的理论阐述

 

3.1.1 情感的定义

 

情感,是主体对客体事物是否满足自己需要时所持的态度体验,是人的主观体验。广义的情感,不仅包括情绪,也包括审美、道德、认知、自我情感等等。人的认识过程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殊性或规律,而情感反映的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当人和事符合或违背学生的某种需要时,他们便表现出倾向性的态度,这种态度总是以一种特殊的主观体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由人和事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就是情感。

情感的发展,是个性的情感机能和情感品质在有利于个人成长发展和主动适应社会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变化的过程。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变化的主观体验。没有对客体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就不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态度。认识深化了,情感也随之变化、加深。深厚、强烈的情感,又能加深学生的认识,是推动学生行动的力量。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但是,并不是任何事物都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学生对事物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以客体是否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前提的。当客体符合学生的某种需要,便产生肯定的情感,如愉快、满意等等;反之,违背了学生的某种需要,则产生否定的情感,如烦恼、厌恶、痛苦等等。

 

3.1.2 情感教学的定义

 

情感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和提高学生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优化教学目标的完善,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辅助手段。

 

3.1.3 传统体育教学期待强化

 

黑格尔说过:“我们简直格可以断然声明,假如没有热情,世界上一切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1] 传统的学校教育普遍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情感教育。事实上,情绪、情感对人的影响远比智力大。教育只有培养会爱的人才能改革社会。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的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这表明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还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

心理学家海德的态度平衡理论,对教师在教学中加强情感的协调和调动学习热情很有启示。这个理论认为:个体对单元中两个对象的态度一般属于同一方向。如:甲喜欢乙,则甲对乙的服装也很欣赏。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情感关系矛盾时其认知体系则出现不平衡状态。这种状态将导致认知体系的多种变化,从而使个体改变情感关系,以恢复平衡结构。总之,人们的认知系统中存在着某些情感或评价之间趋于一致的压力。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肯定其教学内容的价值情况下,学生在认知“教师→所学学科”这一单元关系时为达到认知平衡,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如果对教师亲近,那么他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感;另一种是学生如果对教师情感疏远,那么他也会对教师所教学科产生消极的情感。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教师充分重视师生间的情感协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感,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那么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在积极的情感状态下进行学习的,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也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虽然新课标推出已有时日,而且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依然以传统方法为主。传统教学方法在应试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对七八十年代的青少年。传统教学理论比较注重认知方面的研究,片面地理解获取知识的手段是灌输系统化,没有将知识的获取放在学习者身上,忽视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作用,夸大了认知的单一作用,从本质上否定了学习者心理发展的整体性。传统教学中,教师一直忽视情感的功能效用,他们把情感视为传授知识的“副产品”,学习活动的伴发现象。

但是,我们的教学对象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地变化进步的。传统的教学是在应试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中生长并形成的一种固定模式,片面强调了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教育,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主要教学目标,这与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任务是不相符的。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除此之外,对体育课上所接触的其他体育项目就缺乏热情。于是当课堂上安排学生们普遍欢迎的项目时,往往气氛过分活跃,很难控制;而当碰到其他不太受欢迎的体育项目时,又缺乏热情,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随着信息发展日益迅速,人们思想观念的转换越来越快,接受新事物及应用新事物的能力也越快,按部就班,生搬硬套的教条式上课方式,已越来越不受欢迎。我们的社会迫切期待新的突破。目前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发展,把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学科教育和教学之中。

 

3.2 目前小学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情感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情感培养,首先要求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比较积极,就为情感教学的开展奠定了一个很稳固的基础。

部分学生不愿意与教师交流。分析其原因,我认为首先是教师的教学态度过于懒散,与学生交流不充分;其次是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没有掌握学生的审美和性格特征;再次,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流方式不恰当,与学生有隔阂。

课堂教学中的“情”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学生的、教师与学生的、学生与学生的、教材中蕴涵的等诸多情感因素的统称。教师在课堂上不单是一个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在课堂常规教学之外,围绕着师生之间各方面的情感交流。

如今很多教师利用学生把体育课当成娱乐的心理,在课堂上划出大部分的时间供学生自由活动,使得“放羊”现象普遍起来,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教学风气。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很高,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不能算是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意义上的体育课。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们只是期待能有一节完全自由的“课”,而不需要和教师有多少情感交流。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只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就能把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保持住,也不需要强调情感交流了,免得引起学生的不满。

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匮乏,并没有在课堂氛围上表现出来,而既然课堂结构本身不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那再好的课堂氛围也是没有意义的。从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来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想要在这个基础之上开展情感教学也是很不容易的。学生已经在类似“放羊”的体育课上自由成习惯,不愿意受任何束缚,否则很容易与教师作对,进而引起恶性循环。

目前小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对教师的态度有点冷漠,明显反映出的问题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没有体现,学生和教师的互动极少,学生只对体育课的时间空间感兴趣,而不是体育课的内容和教师。

 

当然,小学体育课上的情感教学的开展,对体育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一个挑战,包括知识的全面性,健康的体魄和精神状态,以及优良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独特的艺术鉴赏能力等等,都是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所不能同时具备的。体育教师自己也是从学校里走出来的,所以这也是对目前体育院校的一个新目标。课程的优化、教学方式的新颖合理性等,都能有效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否则很容易走入一个恶性循环。

 

4  结论

 

4.1 情感教学是提高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效果的必然发展趋势。

4.2 传统的体育教学期待强化。

4.3 目前小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有利于情感教学的开展。

4.4 目前小学生与体育教师的情感交流匮乏。

4.6 情感教学对教师素质要求高。

 

5  建议

 

小学体育教师不但要有良好的情感,而且要有善于揭示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善于搜集社会中、生活中,历史上和现实中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例,做好情感的渗透、升华、渲染和情感的激发。老师要把对自己的情感感受运用到体育教学中,知道学生喜欢什么,对什么兴趣,知道了这些,老师就能够安排学生的练习,才能使学生练习起来有兴趣,始终在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得高质量地完成训练任务。尽量减少单调枯燥的练习,使练习具有游戏性、趣味性、竞争性和新鲜感,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总之,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美的享受,让他们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在激励与期待中增强信心,不断焕发前进的力量。

小学体育教师自身素质需要大幅度提高,还需要更全面的能力,除了课堂上,在课后也需要和学生有更多的情感交流。使体育课走上一个引领课程改革潮流的主导课程。

 

参考文献:

 

[1]卢家楣. 情感教育心理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1.

[2]叶舟. 孔子的智慧[M]. 中国物资出版社, 2005.7.

[3]申继亮. 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 浙江: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9.

[4]陈家耀、杨宗义. 和小学教师谈儿童心理[M]. 四川: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6.

[5]b.a.苏霍姆林斯基著, 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 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