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古诗常用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加强朗读和背诵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引导、点拨,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情感。这种方法无可厚非的,但采用不论是范读、领读还是轮读、齐读等形式,都离不开一个“读”字,这样,时间长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减弱,多数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会降低。怎样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学习兴趣不减,学习气氛始终浓厚,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我们从学生对音乐、美术课非常感兴趣这一现象中得到启发,对古诗教学作了大胆的探索——在原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古诗特点,融朗读、绘画于一体,多角度激发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课堂上学习古诗,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古人云:“诗堪入画乃称妙。”这就告诉我们,好诗应该有鲜明的形象性,就像一幅好画一样。我们认为:诗是画的升华,画是诗的形象;画是诗的形式,诗是画的内涵。诗画一体,画诗合一。正是基于这一前提,在朗读的前提下,通过教师对精彩句子的点拨等,学生对诗有了一定的了解,进而展开了联想、想象,感受到了诗的意境,接着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对诗的形象进行绘画式的展现,以感受诗的形象美。如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可让学生根据诗句绘出画面。当然,这种绘画和美术课上要求的绘画有着很大的区别。美术课上的绘画有素描、色彩等具体要求,每种画法都有一定的规则。为诗作画应给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一般来说,只要学生能用铅笔、圆珠笔或钢笔等,通过粗略线条简便快捷地将诗的意象勾画出来即可。相对朗读而言,它是理解诗意、感受意象的另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因为学生绘画时,必然会进一步理解诗意,进一步想象意境,要考虑如何用线条将诗的形象表现出来。他们会积极思考,主动学习,从而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绘画是多数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古诗枯燥的学习中注入绘画的元素,不仅能使学生更好地提高学习兴趣、掌握诗意,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诗画互动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完成从文字到图像的加工过程,我们作了如下的尝试。
一.身临其境借画品诗
诗歌是生活的再现。比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有一些孩子对诗中这些景物有着形象直观的感受,因为,他们有与这些自然景物接触的机会。而另有一大部分学生,缺少近距离观察体验诗中所描绘的情境的机会,或者平时不会留心在意这些景物,那么学习这类古诗,教师可带着学生走进活生生的画卷,使诗文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让学生借景入境,更真切地领略诗情画意。
如此,通过适当的引导为学生补充生活的情境,填补形象上的“空白”,学生对古诗就形成了较丰富的表象,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如《观沧海》一诗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学生已有较丰富的生活表象,教师就可以通过一定的活动或语言描述帮助学生走入“大海吞吐日月”的意境中去。身临其境感受诗的美,有效地愉悦了学生的视角,激活了丰富的想象,融自然于诗的意境,达到了“借景抒情,情由景生,情景交融”境界。
二.营造氛围赏画吟诗
有些诗描绘的意境离学生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学生无法直观地感受,那么就可借用多媒体鲜艳的色彩、典雅的音乐,把古诗中描绘的意境直接呈现在孩子们眼前,形成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自然而然地吟诵出古诗来。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是写诗人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两岸春景而引发思乡之情。重点之一是让学生体会“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和“海日升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话的意境。为此,我本们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图片,并在课堂中尝试做了一个游戏“赏画吟诗”。让孩子们像诗人那样一边欣赏风景,一边吟诵古诗。
你看,学生在这样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目视其画,口吟其声,怎能不情醉其心呢?
三.拓展意境依诗作画
叶圣陶曾说:“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是呀,“诗画互动”的教学正是以“画”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从诗的字里行间去想象这幅画,补白这幅画,让古诗焕发新的活力,闪烁想象创新的光彩。
现摘录一段我们课堂上《钱塘湖春行》的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读读诗,想想如何依据诗意作画,要画哪些事物?
生:要画孤山寺、贾亭、湖水、白云、早莺、新燕、乱花、浅草等。
师:孤山寺、贾亭的位置怎样?说出理由。
生:孤山寺低一些,贾亭高一些,并且应从孤山寺入手。因为诗中说孤山寺北贾亭西。还要根据地理知识:上北下南。
生:还要画小路。
师:为什么?是怎样的小路?
生:要画一条狭长的小路,因为是“最爱湖东行不足”。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树上只能画些小叶,树下要画一些落花,因为是早春。讨论到画面上要不要画马蹄子时,学生们争论得更有趣了。有的说:“要画马蹄子,不画怎么体现“浅草才能没马蹄”呢?有的说:“不要画马蹄子,那只是透露早春的信息。”
“诗画互动”的课堂教学正如一池碧波荡开涟漪,诗歌教学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将会产生更多更有效的方式方法。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互动。浓浓的诗情画意把课堂衬托得古韵十足,学习兴趣尽情释放,学生的想象展翅飞翔,绘画给予课堂增添了不少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