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校首页

信息详情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省级课题开题方案
[发布时间2018年9月26日]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开题方案

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课题组

一七年四月

一、课题的提出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江南片玉,灵秀昆山。这里,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这里,是古圣先贤顾炎武、朱柏庐、归震川的故乡……2002年,在这座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一所以明末清初著名平民教育家朱柏庐先生命名的公办小学——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诞生了。我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是江苏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中小学经典诵读联盟学校。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和象征,是传统文化中绮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阅,则赏心悦目;读,则琅琅上口;诵,则心领神会;吟,则意气飞扬。我们小学生诵读古诗文,可以净心、正根、养气、怡情、益智。在诵读过程中,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神游万仞。我们学校自开展中华经典诵读以来,在这方面老师和学生都付出了不少,但收获也不少,校园里已形成了诵读的氛围,每当清晨的晨诵和课前两分钟,你总能听到每个班中发出朗朗读书声。

(一)新的课程标准需要“诵读”

《语文课程标准》把课外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量化要求。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们应该完成400万字的阅读任务,其中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阶段目标也对诵读提出明确要求,第一学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注重小学阶段学生经典诵读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二)学生成长需要“诵读”

大量的经典诵读实验结论证明诵读经典有益于儿童的发展。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发展从零岁开始,一至三岁便有显著的发展,三至六岁更为显著,六至十三岁,则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代,十三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以后至多保留在这个水平上;理解力从零岁开始酝酿,一至十三岁虽缓慢上升,但无明显进展,十八岁以后才渐渐成熟,随着经验的丰富和思考的训练,理解力会一生维持其上升曲线。所以一个人的发展在其十三岁以前是以记忆力的发展为主的,少年时期的儿童,处于既有能力记忆也善于记忆的最佳时期。这时,如果让他们熟读背诵一些人文经典,将具有一生的修养意义,也恰恰符合他们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的天然学习方式。儿童之所以能够通过每天15-20分钟的时间轻松、简单诵读经典,就能够在识字量、注意力、记忆力、人格等方面全方位地提高,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教材是“高度浓缩又相互关联的智能思想体系”。古典诗文作为宝贵的精神食粮,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灭的精魂。它是民族精神的教科书,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给每一位炎黄子孙都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迹。

(三)学校发展需要“诵读”

我们学校融朱柏庐先生的文化底蕴和素质教育的人文精神于一体,着力构建书香校园的育人环境,努力把校园打造成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培养师生真善美的完美人格,打造高品位的文化校园。书香校园孕育了书香文化,书香文化培植出学习型群体。在书香文化的熏陶下,老师们从教书匠蜕变为研究型教师。而创设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书香文化氛围,是学校走向内涵式发展的有力措施。因此,让书香浸润校园,让经典滋润童年,让阅读伴随师生共同成长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学校虽新,却凭借着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对经典诗篇的热爱,对先哲圣贤的推崇,坚持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在学子心中播下了真善美的种子,为社区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了经典诵读的优良传统和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成为了让传统艺术历久弥新的重要推动力量。我们希望经典诵读既在柏庐实小扎下了根,又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坚定全校师生开展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的信念。

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中华经典一直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最主要的课程内容。现代教育制度建立之后,尤其是“五四运动”以来,经典教育的比重有所下降。针对这种经典教育弱化的现象,朱自清先生早在1942年就从文化传承和国民教育的角度,重新强调了“经典训练”的必要性。近些年来,两岸四地更是掀起了中华经典诵读的新浪潮。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主席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并且直言“我这次来曲阜,就是要发出一个信息:要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近年来,基础教育领域都对阅读,尤其是经典诗文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和更高的地位。国家教育部也开始关注 “经典诗文教育”,并组织开展研究,各省、地市、县区教育机构也广泛开展了经典诗文教育研究,各地学校的研究都已初见成效,有的经验已经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课题研究的价值:

1.打造学校经典诵读特色品牌。由于我校以明末清初教育家朱柏庐先生命名,本课题的研究对于校园特色文化的建设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以及品牌学校的打造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提升师生核心素养。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弘扬本土文化,进一步探索小学生德育途径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有利于进一步探索诵读传统经典与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关系及其影响,为核心素养的提高奠定基础。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德。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并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有利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把经典文化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诵读经典诗文,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也是奠基学生终生发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诵读:指大声朗读、唱诵或与表演相结合,诵读诗文。出自《三国志吴志阚泽传》。南宋朱熹的看法是,“要读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清代古文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2.经典诗文:指脍炙人口,并长久流传的诗歌和文章,如唐诗、宋词、元曲、古代散文、名人家训等等这些可以给予我们道德的底线,给予我们豁达的胸襟,给予我们丰富的情感世界,给予我们温暖和支撑,给予我们独特的文化眼光的经典文学作品。

3.治家文化:指昆山先贤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所蕴涵的传统治家文化。《朱子家训》是“经典诵读口袋书”的一种,又名《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朱子家训》仅522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其中,许多内容是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当然其中封建性的糟粕如对女性的某种偏见、迷信报应、自得守旧等是那个时代的历史局限,我们是不能苛求于前人的。此《朱子家训》实际应为《朱子治家格言》,与宋朝朱熹的《朱子家训》是不同的,应该分清楚。我们主要挖掘其文化内涵,提炼成为“勤、俭、和、善、孝、仁、诚、真、律、谨、预、省、简约、感恩”十四字文化。

三、理论依据

    有许多教育家和学者通过现代教育、教学科学的研究证明了诵读经典是有其科学依据的,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有其积极意义的。其基本理论有以下几条:

   (1)经典诵读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小学生处于童年期,单纯无邪,心如明镜,污垢未染,越是这样的心灵越易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学生被无所不在的浅俗、甚至庸俗、低劣的“快餐文化”包围着,造成他们“阅读面太窄,快餐式的阅读太多,名著读得太少,就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经典会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才真是一种名副其实的终教育!

   (2)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13岁之前是儿童记忆力发展和智慧潜能开发的最佳时期。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曾经就儿童诵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与潜能开发之间效应相关性进行了实验。统计分析的结果发现,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儿童识字量、记忆力、注意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促进作用。另有研究表明,经典诵读能够提高学习成效、提升记忆力、增进日后的理解力、加强阅读能力、提高语文能力、口语表达能力、提升作文能力、增加语汇、认识更多字、较易了解文言文、提升专注力、持续力增加、开发理性等。

   (3)儿童诵读文化经典简单易行,成效显著古诗文诵读采取的是“不求甚解”与“直面经典”的方式。小学生每天用10—20分钟诵读经典,重在对学生人格的熏陶,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为将来的厚积薄发创造条件,因而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反而开拓了学生课外学习的另一空间,为他们的终发展奠定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着力于开发阅读资源,拓展诵读范围,以学生的实际和兴趣入手,开辟学习途径,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经典诗文,供学生诵读和积累,夯实学生的语文功底,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本课题研究将致力于诵读实践的有效性研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实践活动,引领学生走进经典,感悟经典,领略经典的魅力;本课题研究将致力于经典诵读的方式方法的研究,探索在大量接触经典诗文的过程中,通过读、背、表演等方式,在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同时,探索培养学生的思维、想象、创新等能力的途径和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研究目标如下:

1.通过本课题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

2.通过本课题研究,营造优秀校园文化氛围,促进中华经典诵读的实施,努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3.通过本课题研究,全面提升师生文化素养,积淀人文底蕴,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

五、研究的内容

1.建设优美环境营造经典氛围的研究。

(1)建好各具特色的柏庐“三园”的研究;

(2)布置好主题明确的柏庐“五楼” 的研究;

    (3)建设好学校各室内文化的研究;

    (4)设计好学校墙壁文化的研究;

(5)吟唱好治家格言歌的研究。

2.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研究。

(1)确定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各年级主题;

(2)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编写原则和编写思路;

(3)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内容结构与编写体例。

3.以诵读经典为常规,保证诵读时间的研究。

(1)晨诵——在晨曦中唱响经典的研究;

(2)午读——经典阅读成为习惯的研究;

(3)课课吟——课前两分钟经典诵读的研究;

(4)暮省——亲子共吟经典诵读的研究。

4.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经典诵读地方课程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在语文课程中渗透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5.以丰富活动为亮点,拓展诵读教育的研究。

6.构建评价体系激励学生进取的研究。

    研究重点:

    1.在诵读环境上,做到“一墙一角皆文化,一草一木蕴教育”,建设优美的诵读环境,营造浓郁的诵读氛围。

    2.在诵读时间上,做到“晨诵午读暮省课课吟”,确保每天利用“晨读十分钟,课前两分钟,午间十分钟,放学后亲子半小时”进行诵读,每周一进入“国学课堂”及每周四午间安排师生共读。

    3.在诵读内容上,做到“诗词家训名著代代传”,主要诵读《语文课程标准》上要求背诵的古诗以及《柏庐孩子诵经典》《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柏庐孩子品美文》系列校本教材上的内容。

    4.在诵读活动上,做到阳光柏庐阅读节和诵读节前后呼应,通过开展“班班诵比赛”“诵读知识大比拼”“诵读擂台赛”“古诗配画”“弟子规情景剧”等多样的活动,拓展诵读教育。

    5.在诵读形式上,期待师生同阅(诵)教学相长,亲子共读蔚为风尚。

六、课题的研究措施

1.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

(1)“三园” 布置。“三园”指柏庐园、义方园及采诗园,配以磐石镌刻园名,在园内树木花草下配上介绍属种名称和对应经典诗词佳句。

(2)“五楼”布置。“五楼”指致一楼、致诚楼、致远楼、致真楼及致祥楼。一栋楼一个教育主题,分别布置论语佳句、经典古诗词、励志名言。    

 (3)班级布置。重点做好班级“最美小书橱”、“最美诵读角”的布置,获评的班级做展示;建设班级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不断更新图书品种,做到学生在校内处处有书读、能读书;

    (4)楼道布置。致远楼各楼道内容更新,主要是低年级经典诗文作品的推介以及学生读书心得展示等;致祥楼各楼道的橱窗更换,以学生实践活动、优秀作品以及各班各类明星等为主。

    (5)橱窗布置。校门外的“柏庐之窗”更换内容,突出柏庐文化。

    (6)阅读推荐。加强图书馆建设,配置空间充足、全天开放的阅览室,及时推荐好书,比如《哈佛家训》《傅雷家书》《亲爱的安德烈》《四书五经》。

(7)音乐熏陶。每日定期播放《三字经》诵读和《治家格言》歌曲。

2.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

根据《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每日经典诵读具体要求》,教师积极组织参与,继续落实“晨诵、课吟、午读、暮省”活动。利用学校初步编印好的《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柏庐孩子品美文》《柏庐孩子诵经典》等校本教材,赠送给学生;每天利用“晨读十分钟,课前两分钟,午间十分钟,放学后亲子半小时”进行诵读,每周一进入“国学课堂软件”及每周四午间安排师生共读,旨在通过诵读以“朱子文化”为主的经典作品,传承优秀文化,培养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诵读具体要求详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每日经典诵读具体要求》2017年修改版。参加各级各类诵读比赛,展示学校形象

3.加强国学经典课程研究。

中年级:在“地方2”实施《柏庐孩子读家训》课堂教学。运用学校开始开发编印的《柏庐孩子读家训》系列校本教材,并酌情选择《国学》经典教材上的内容,与校本教材相结合,认真落实“地方2”特色课堂教学,开展国学经典课程研究。

具体要求:《柏庐孩子读家训》共20课,每学期按照教学计划完成5课的课堂教学,并诵读《柏庐孩子诵经典(中)》,循环使用《国学》教材听读欣赏《国学》软件。按照《柏庐孩子读家训》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穿插诵读《柏庐孩子诵经典(中)》,使用《国学》教材听读欣赏《国学》软件。课堂教学时间不得挪用于写作业或讲题目等。

低、高年级在兴趣小组学习古诗文,中年级校本课程备课组长制定年级教学计划,认真上好每一堂《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的课堂教学,期末认真考核,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机制,并做好评价记录。诵读经典国学,丰富孩子文学素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浸润心灵,培育“温文尔雅、知书达礼”的阳光柏庐娃。

4.改革经典诵读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要结合新修改的考段要求,对于《柏庐孩子读家训》《柏庐孩子诵经典》中要求诵读的内容逐一过关,作为评比“诵读明星”的依据之一。设计各类检查表格,安排师生分年级检查,每月进行检查汇总并展示,评出“诵读明星班级”和“诵读明星教师学生”。

根据柏庐实验小学“诵读考段具体要求”继续做好诵读考段等诵读评价活动,设立班级“经典诵读考段星星榜”,建立经典诵读档案,整理“中华经典诵读特色资料”。

七、课题的研究原则

1.全体性原则:学校全体学生、全体教师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中。

2.模糊性原则:不求甚解,只求熟读成诵。

3.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个体间认知水平、记忆思维等的差异性。

4.自主性原则:鼓励学生在规定阶段完成规定内容外,诵读更多的经典,并给予相应的评价。

5.创造性原则:在课程整合和课内外结合方面独辟蹊径,大胆创新,不断探索,丰富读书与积累的形式,提高活动成效。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在理论指导下开展诵读实践,运用反思、论证、总结、推广多种策略,积累经验,推广成果。在实践中主要采用如下五种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不同的阶段采用问卷、谈话、比赛等方法进行调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搜集和查阅文献资料,借鉴吸纳全国各地在经典诵读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研究成果,通过筛选、整理、提炼,寻找新的研究点,使本课题的研究有更高的起点,更新的视角。

3.行动研究法。作为一线教师都是这一课题的最有效的研究者,都应自觉边学习,边研究。不断发现、研究、反思实践中的问题,在诊断实践问题的基础上,对方案进行改进,调整思路,并在分析、反思中不断进行总结。针对课题研究的不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不断修订实施方案,提出新的具体目标。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寻求现代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之间的联系,探索新形势下课文教学的新途径。

4.案例研究法。通过实践探索与研究,不断总结学生在经典诵读中人文素养、道德情感、语言丰富等方面的典型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反思,加深对经典诵读规律性的认识。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分析、反思研究中的经验教训,及时收集研究中的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概括,从而科学地揭示教学研究中的规律,最后形成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过程为:

1.准备阶段:2016年3月2017年3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课题论证,课题立项申报,成立课题实验小组,开展理论方法培训,拟订实验方案,拟订子课题研究计划,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目标和任务。

2.组织实施阶段:2017年3月——2019年6月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①选定经典诵读篇目,运用小学生经典读本《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读家训》和《柏庐孩子诵经典》。②按学期开展实验工作,每学期确立2个专题作为主攻方向,按照“拟订计划——修订目标——开展诵读实践活动——中期督导——反馈评估——实践跟进——学期总结”的流程抓落实。③积极参加各级研讨活动,定期向学校、市教科室作研究汇报,提交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19年6月——2020年6月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汇总各种研究资料,分析比较,汇编成果专集,全面检测评估研究效果,完成课题研究报告和鉴定工作。

(1)编辑出版经典诵读读本。

(2)“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课堂教学特色成果展示活动。

(3)撰写研究总报告。

(4)举办成果鉴定活动。

十、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分工

课题负责人(主持人):荣建强(全面负责、协调、主要策略研究、资料汇总、方案结题)

课题负责人(副主持人):陈燕(协同主持人)

课题组成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

姚建芳     中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语文(参与研究,讨论研究步骤)

高向红     中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数学(参与研究,讨论研究事宜)

       中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语文(搜集相关资料)

蔡雪琴     中小学高级教师    小学语文(实验过程中各项表格的设计、收集等)

       中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实验研究各项成果归档整理)

       中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科学(提供信息,制作相关视频、图片等)

平晓宇     中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子课题负责人

孙秋寅     中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语文   子课题负责人

潘 菲      中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音乐   子课题负责人

薛 莲      中小学一级教师    小学美术   子课题负责人

十一、完成课题研究的措施。

(一)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课题理论基础可靠,指导思想正确。目前我国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关注点正集中于学生的自学能力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研究正是契合了这一需求。

课题主持人荣建强校长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和很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陈燕老师具有强烈的科研意识,主持学校的新教育实验,组织开展系列经典诵读活动具有成效受到师生好评,曾被评为“全国新教育先进个人”。“十一五”期间主持江苏省级立项课题、苏州市级重点课题和规划立项课题, “十二五”期间主持苏州市规划课题已经结题,正主持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副组长王琴副校长为苏州市德育学科带头人,主持苏州市“十二五”专项课题已结题;高向红副校长为苏州市名教师、苏州市学科带头人,曾参与江苏省级课题、苏州市课题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在核心期刊、省市级杂志上发表;姚建芳副校长曾负责江苏省“十五”规划课题、苏州市“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课题均已结题,现主持江苏省“十二五”教育科学课题并初具成效,蔡雪琴、许嫣均为昆山市学科学术带头人,都曾参与江苏省和苏州市级课题研究,有多篇论文在省市级杂志上发表。课题核心组成员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一定能在该课题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

学校在“十五”期间的省级课题研究以及新教育实验学校的“中华经典诵读实验”的研究为进行后续教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十五”教科研成果显著,被评为“苏州市教科研先进单位”。“十一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促进学校和师生发展,获得了“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称号。“十二五”期间被评为“江苏省中华经典诵读基地”。校长有强烈的科研意识,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管理和激励机制,倡导“建学习型组织,做研究型教师”,主张建设“教科先导,内涵发展”的校园科研文化,教育科研为决策和课程改革服务,全校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构建经典诵读诗文电子备课系统平台,进行课题研究的互动交流研讨,共享研讨过程的快乐,分享研究成果,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科研氛围和学术氛围。

(二)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组织保障。

本课题研究设立领导小组和各学科课题组,做到既各履其职,又分工合作。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全体中层领导为课题中心组成员,在校长室的直接领导下,特约专家指导,各处室联手组织实施研究。所有教师参与,结合各自学科课标思想和教学实践,认真组织学习,制定阶段研究计划,分步实践研究。

2.制度保障。

一是建立相关的理论学习制度,确保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二是建立相应的校内研讨制度,围绕课题,定期开展研讨,促进课题研究扎实开展;三是建立检查汇报制度,通过课题研究学期汇报、年度检查等形式,使课题有序地开展;四是建立评比考核制度,将课题研究工作纳入学校的教学考核,从而保证课题研究过程性管理的规范和取得实效。

3.经费保障。

本课题组已经向学校申请取得专项研究经费,用于实验队伍培训和实验过程中必要的开支。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1.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有计划地进行培训,给实验教师提供校内外学习机会,以丰富他们实验教学的知识,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2.注重阶段性总结、评价工作,把定量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每位实验教师,每学期一堂汇报课、一篇实验经验总结、一篇实验论文、实验理论笔记5000字、一份实验分析报告。定期召开实验研究会,搭建实验成绩交流平台,扩大实验效果,激发个人成功的喜悦。

3.注重实验数据资料的统计分析,及时反馈,指导实验。

4.建立新的评价方式。一是对教师上课、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进行评价;二是对学生的学习经典诵读的兴趣、学习经典诵读的能力、学习经典诵读的习惯、学习经典诵读的效果进行评价。

十二、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及形式。

分阶段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阶段成果(限5项)

《柏庐孩子学古诗》

校本教材

20174

《柏庐孩子读家训》

校本教材

20177

《柏庐孩子诵经典》

校本教材

201712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报告

阶段报告

201812

《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课堂教学观摩及展示活动

展示活动

20196

最终成果(限3项)

1.《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终期成果报告

结题报告

202012

2.《诵读经典诗文传承治家文化的实践研究》案例、教学设计、论文和音像专辑

成果集

202012

3.出版《柏庐孩子读家训》,汇编《柏庐孩子学古诗》《柏庐孩子品美文》《柏庐孩子诵经典》系列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

20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