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围绕感知“一周边线”、“认识周长”、“测量周长”、“巩固周长”这四方面开展学习活动。让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自主学习新知识,也为教师了解学生提供了帮助。
第一部分:感知一周边线。课始我创设了一组情境,两只小瓢虫进行跑步比赛,都是绕着一样大小的两片树叶比赛,规则是谁绕着树叶跑满一圈获胜,一只瓢虫绕了半张树叶先跑到终点,但是另一只小瓢虫虽然速度慢,但是是绕着树叶一整圈跑的,所以第二只瓢虫获胜。这和孩子们的猜测有些出入,因为有些人选择的是跑得快的,却没有听清具体规则。通过这个故事情节,老师很自然得引出了一周边线,接着带领孩子们通过指出桌面、数学书封面、三角尺面一周边线的活动,让大家充分感知“一周边线”的含义,为认识周长打下基础,在学生在充分感受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基础上,周长的概念也就呼之欲出了。
第二部分:认识周长的概念。有了上面对物体面的一周边线的认识和感悟,接下来学习周长就很容易了。我出示了书本上的例题书签,先延续刚才的一周边线,让学生指一指书签的一周边线,然后揭示周长的概
念,书签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书签的周长。接着通过描一描、指一指、找一找等活动,如找一找生活中一些物体面的周长,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感受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更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围着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周长”,对周长的引入和感悟,借助了孩子们的自主探究和实践,在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中,感悟了周长的概念。
第三部分:测量计算周长。这部分我给孩子们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活动:第一个是课本上的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周长的计算,只需要把每条边的长度量出来,然后把这些边加起来就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小结得出我们需要用“量一量、算一算”来得出周长。第二个是测量树叶的周长,因为课前让孩子们准备了树叶和毛线,所以这里老师主要把要求说清楚就能开展活动,但是也有具体注意的地方,比如测量是要把毛线贴紧树叶边缘,还要注意回到原点,这样才能测出比较接近的周长,小结得出我们需要用“围一围、量一量”来得出周长。第三个是测量1元硬币的周长,多数同学用的是刚才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但也有同学想到了更好的方法,就是在硬币边缘做一个记号,然后把记号对准0刻度开始向右滚一圈,看看记号处落在哪个位置,就是硬币大约的周长。通过三个层次的求周长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同时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开拓思维。必要时还需要引导学生来概括“长方形、三角形这类线段围成的图形,可以通过量一量的方法”;“圆形和树叶这类曲线围成的图形周长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的方法”,从而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
第四部分:巩固运用周长。在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时教师及时的通过变式练习,进一步理解巩固周长的含义,因此追加了一个长方形,这时的长方形既有一周的四条边的长度,还增加了一条对角线的长度,让学生通过交流理解,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也是求一周边线的长度。但是,在学生批改学习单时应该已经发现计算规则图形的周长有很多种计算方法,我认为应该适当的展示给孩子看下,这样有利于计算方法多样思想的渗透。
本课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解决一些物体或者没有数据的图形的周长测量方法,重在测量方法的研究。展示时,重点突出圆周长的测量方法,让学生理解可以通过围一围、量一量,从而较准确的得出周长,并培养学生小组成员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会合作,这是孩子最大的收获。总体而言,认识周长这一节课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向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现了“化曲为直”的教学思想。再次基础上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让课堂成为学生精神享受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