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学校首页

信息详情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8年1月11日]
 
《雾凇》(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复习词语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雾凇
2.出示词语
三九严寒 大地冰封
松花江畔 十里长堤
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1)指名逐行读。
(2)你发现了什么?第一排是写雾凇出现的时节;第二排写的是文中雾凇出现的地点;后两排写的是吉林雾凇的特点。
3.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雾凇呈现的景象给我们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能不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概括它给你的第一印象?)
(除了美,书上还用了一个比美更好的词,找找看)板书:奇 
小结:雾凇不仅美,而且非常奇。这样奇特的景象就叫奇观。     
4.课文就是围绕雾凇的“奇”来写的,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呢?
指名交流,板书: 景  色
                    形  成
(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了雾凇的景色奇呢?
(2)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了雾凇的形成奇呢?
二、学习课文
第一、三自然段
过渡:我们先来欣赏雾凇的景色奇。
1、默读课文第一、三自然段,找找课文用了哪些词句来描绘雾凇的景色之奇,把它们圈画出来,再想想,这个词是从哪个方面写出雾凇的景色之奇,比如我们以前说的大小、颜色、数量等等。相信你们会比我说得更好。
(1)色泽迷人: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想象画面,理解:外表洁白,还光亮透明!)
(相机补充资料)练读这两个词语。
雾凇是奇观,奇在有迷人的色泽!
(2)数量之多:十里长堤(它是松花江畔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它绵延千米)  缀满枝头
体会“缀”:我们知道雾凇俗称树挂,改用“挂”字好吗?透过这个“缀”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十里长堤上,缀满了雾凇,这真是奇观!雾凇的奇,还奇在它的数量之多!
(3)小结: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见到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指导朗读)
4.我们再来看第三自然段,你找到哪些描绘雾凇景色奇的词句?
指名交流:
(1)姿态之多:千姿百态  板书:姿态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一夜之间变成了银白色的世界。
(2)色泽之美:琼枝玉树:“琼”是什么意思?(美玉)那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披上雾凇的树木一片银白,晶莹美丽)这个词写出了雾凇的什么?(色泽)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这句诗出自《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古诗原来描绘的是什么情景?课文引用这句诗赞叹的是什么情景?(借雪赞叹雾凇)
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呢?(它们都是洁白晶莹的)
小结:原来描绘一个事物还可以引用古诗来写。
(4)让我们一起漫步松花江边,欣赏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边欣赏边回忆课文内容(欣赏图片)
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了它的奇特之处。你能用一个词语也来赞叹一下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吗?(银装素裹、美不胜收、粉妆玉砌、形态各异)
指导朗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5)小结:雾凇的景色奇之所以给我们留下这么深的印象,是因为作者抓住了它的色泽迷人、数量之多、姿态多样来写具体。
第二自然段
过渡:我们欣赏了雾凇的景色奇,再来感受它的形成奇。
1.出示课文第二段,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呢?这段话中有一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谁发现了?读这句话,你觉得句中哪几个词特别重要,能够讲明了雾凇的形成?(严寒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指名读好。
2.这句话和下面的这些句子有什么关系呢?(先概括后具体)
过渡:那么下文如何围绕这句话,具体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呢?让我们继续来品读课文。
3.作者如何具体描述雾凇的形成是在“严寒”季节里的?
我们先来看这段话:
“严寒”
出示这段话
(1)作者如何具体描述雾凇的形成是在“严寒”季节里?
(2)指名交流
扣住“从当年的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体会。看到这个数字,你头脑中蹦出了哪些词?相机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3)原本水温是4摄氏度,一下子降到零下30摄氏度,温差如此之大,是因为此时是“严寒”季节!
自己读一读,有没有这种奇的感觉?
 “过于饱和的水汽”
过渡:让我们继续品读,用笔圈画,哪里又让你感受到了这里有“过于饱和的水汽”?
(1)学生交流,相机出示:
弥漫江面   涌向两岸  笼罩长堤  淹没树林  模糊树影……
同学们,文中的这些词语搭配得多么贴切,不信我们来分工读一读。
(2)读着这些精妙的词语,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雾气之多,静态;雾气在不断地扩散,动态……)
(3)箭头表示,江面上的雾气不断产生,不断在扩散、扩散,越来越浓,越来越多,真是神奇!这就是“过于饱和的水汽”。
(4)指导填空
你能把刚才说到的这些表示雾气多,雾气在不断地扩散的词语准确地填写到横线上吗?
出示填空: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              雾气。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              两岸,       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       了。渐渐地,灯光、树影       了。
“凝结”
过渡:品读这些语句,我们发现作者的描述中,的确扣住中心句中的“严寒”、“过于饱和的水汽”来具体展开,那么“凝结”一词,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述的呢?
 (1)学生交流,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2)学生交流:哪里看感受到,这就是“凝结”?(形成缓慢)
(抠字眼,扣符号,抓词语)
①学生扣住“镀”进行交流。
读着这个“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缓慢的过程,迷人的色泽),一个“镀”字,让我们感受到了这“凝结”的过程是神奇的,是令人惊喜的!
②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过程的缓慢、神奇。
这句话很特别,你发现了吗?(过程的变化,是比喻句)练读。
③讨论:“慢慢地”“轻轻地”中间为什么要用一个逗号?进一步体会缓慢、神奇。
看,用心品读,你会发现句子中的一字一符都有妙处!再来读好这些句子!
(3)指导背诵:
……这蒸腾的雾气,                                镀上了白银。最初                  ,逐渐                     ,最后                    
指名背,齐背。
(4)看来作者的确是围绕这句中心句来写的,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总分的结构,能使文章条理清晰,同时又能把内容写生动。看来品味句与段关联,是学习语文的一大法宝!
三、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欣赏到了雾凇之所以被称为“奇观”,是因为它景象奇,形成奇。难怪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板书:              
景 色  
      雾  凇            严寒
(奇)    形 成   过于饱和的水汽
        凝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