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系》评课
本课“导入”环境非常成功,先是用课件引导学生对同一地点白天与黑夜,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白天与黑夜产生的原因等知识;课件展示丰富的图片,同时伴以说明与解释。
本课的内容较多,删繁就简,抓住本课的重难点来进行教学。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了解太阳系。在模拟实验中,组织学生用手电筒和地球仪来模拟。在模拟实验中,学生耐心细致地观察,并做好记录。
学生的观察很细致,记录很详细,汇报时很热烈。可以说学生从模拟实验开始一直到课堂结束还在观察。这种持续观察不仅提高了学生观察能力,还培养了学生坚持不懈的观察的毅力,有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本节课教学达成以下目标: 1、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及相关天体的特征,尽可能多的了解太阳系的其它有关知识。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利用网络自行获取知识的能力。 3、形成对宇宙天体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对于太阳系的组成,学生知道八大行星,有的还知道它们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还知道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了。我们教学时,应重视这些信息,不要将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应在学生已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因此,教学中,对于学生已知就不再强调,对于学生知之甚少或有疑问的,进行补充说明。比如,冥王星是矮行星,那有多少矮行星?这是学生感兴趣的,可以告诉学生有四个矮行星(冥王星,查龙星,齐娜星,谷神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搜索相关信息的兴趣。整个教学中,八大行星、矮行星、小天体的简单介绍,结合图片或视频媒体加以说明,就比较形象生动,易于学生理解了。对于太阳系成员更多的信息,让学生课外再搜集,待单元教学结束时进行小结交流,课堂上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