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详情
语文一组学习资料5
[发布时间2018年1月4日]
 
朗读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由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活动。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讲的就是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它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思维的发展、情感的激发、知识的积累、想象的丰富及理解力和记忆力的增强。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它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法。因此,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和指导。对低年级学生朗读的要求,《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求发音正确,声音响亮,按句逗顿读,不指读,不唱读;注意长句中和段落间的停顿、边读边想。但是,低年级的孩子刚接触语言文字,很难正确地把握文章、有感情地去朗读,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和家长对学生的朗读多加指导。在此就对小学低年级的朗读教学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激情示范,感染学生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范读是对语文教师普通话水平、语言文字功底和对文本再创造能力的综合检验。教师要在声情并茂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之中,用自身的情感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和老师一起对朗读的内容产生共鸣。这种感染作用是播放录音无法代替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要培养学生较高的朗读能力,必须经过教师的长期范读和指点。
    二、多样形式,激发兴趣
 
    在朗读时,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学生齐读,就无法使他们集中注意力。因此,要通过范读、领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以问促读、比较读等不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提高朗读的水平。范读在教学中尤为重要,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不仅对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有巨大的作用,而且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也有直接的影响。就《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为例,我在分析完的基础上,再请三、四个学生一起读小蝌科的话,还请三位学生分别读鲤鱼阿姨、乌龟爷爷和青蛙妈妈的话,旁白则由我来读。学生们的兴趣非常高,使自己融入到了角色中。神态、语气模仿得非常生动。通过这样的朗读方式,学生的思维、理解、想象、表达能力都得到了综合训练。
 
    三、正确评价,激励学生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朗读时,不能用自己阅读文本形成的标准,即“应该读出这样的感情”“这样读才是美的”等,来衡量一个学生朗读“好”与“不好”。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多发现闪光点,多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也可以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给大家范读,让他体会当老师的成就感。但也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总之,低年级的学生,如果纯理论地对其讲解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无声的文字变为动听的语言,使他们伴随着动听的语言把自己带进文章美妙的意境之中,使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